位置:首页 >>融合教育
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的建议
  • 信息来源:本站
  • 作者:王志娟
  • [发布时间:2014-09-18 16:34:10]

 在特教领域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三管齐下,互相配合,使特需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⒈ 加强学校在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沟通地位。

 

在现有的条件下,学校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去调动起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方面因素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家庭,学校应该主动的经常与家庭保持联系,并且向家长传递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家长处了解孤独症儿童的问题,为家长提供咨询,及时提供帮助;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特殊学校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接受专业咨询,找到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帮助学校辅导其功课。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经常交流分享感受。这方面可以借鉴广东D弱智服务机构,他们学生的家长组成一个家长理事会,家长之间互相交流经验,有时也邀请一些教职工参加,通过这样一种渠道,向学校传递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⒉ 加强孤独症人社区教育。而在社会教育这一块,社区是主要的场所。特殊学校可以在社区中宣传进步观念,使社区观念进步;社区在与学校的交流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社区氛围,就会支持办学,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从而使孤独症儿童在心理和物质上得到帮助。 同时,家庭与社区也可以联系起来,社区中的健全儿童家庭与孤独症儿童家庭应该进行交流。健全儿童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痛苦,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与做法,一方面教育自己的孩子接纳孤独症儿童,另一方面会从行动上帮助孤独症儿童家庭。社区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如果健全儿童的家长接纳孤独症儿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必然会陶冶子女。健全儿童也会接纳孤独症儿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整个社区便会在观念上得到改进,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广东D弱智服务机构直接在社区中办教育。在顺德的碧桂园生活社区中他们办了一间“碧桂园之家”,接收社区内的弱智儿童入读,学生直接在社区中生活、学习和活动。更加强了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的联结。在以上三方面的作用下,家庭、学校、社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动态发展中为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社会融合创造条件。

⒊ 在有条件的地区,对于孤独症人教育,学校可以尝试实施“一体化教育”模式,开展“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特教发展的一个趋势。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特殊教育又需要回归到普通教育,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条件逐渐具备,在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尝试着推行“随班就读”。而且现阶段我国也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表现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这种改革中倡导的教育理念,构建的课程框架,设计的课程内容,提倡的教育方法等等,这些都给不同的儿童包括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为普特融合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希望。

 

⒋ 加强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从前面的访谈内容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在特教学校中,普遍缺乏特教师范专业的教师,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呼吁加强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另外在访谈中,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社会工作者与非社会工作者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观念方面。在所有访谈对象中,只有广州市的D职训中心的陈老师是社会工作者,从访谈过程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她把社会工作理念带到实际工作中去,注意到社会环境的作用,更注重学生与外界的交融。在这一方面,我们在此也提倡,在以后的孤独症人工作中,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孤独症人教育改革、完善与发展的一条新路。社会工作者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四个层次以及整合方法的运用,可以为孤独症人提供比较到位、更为贴心的服务,发挥其难以取代的作用,为更有效地开展残疾人工作,迈出其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一步,建议有关部门联合有条件的高校,举办社会工作、社区管理技能培训班,以提高孤独症人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希望政府高度重视孤独症人的社会工作,大力扶持社工教育与培训,畅通社工专业人才进入孤独症人工作的渠道,开拓孤独症人工作的新领域、新局面。

 

综上所述,从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对孤独症人教育有更多的支持和非歧视态度,需要教育者和家长自身的非歧视态度,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特殊教育领域。

微信: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
QQ交流群:106917082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