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融合教育
自闭症融合教育与其它特殊教育的区别
  • 信息来源:网络
  • 作者:myadmin
  • [发布时间:2015-04-10 10:12:57]

   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与其他的特殊教育有什么区别?20世纪60年代末期,欧美国家开始主张把特殊儿童还回普通教育系统,反对把学校分成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反对隔离式的二元体制,提倡满足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教育需要。

 

  几十年来,这场特殊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特殊教育理念和新的特殊教育模式,例如:“回归主流”,“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等,我们提出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和这些概念有哪些区别呢?

 

  “回归主流”是欧美国家使用的一个名词,它起源于美国特教专家康恩在196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特教学会在1976年对回归主流做的定义是:回归主流是一种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措施和过程的理论,这个理论主张让特殊儿童在普通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普通中小学要接纳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首次提出是1993年哈尔滨召开的亚太地区特教大会。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特殊教育大会,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对全纳教育发起世界性的动员。

 

  “随班就读”专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吸收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具体形式。随班就读在1988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

 

  “融合教育”是我国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对国际上的“一体化教育”的别称,国际上通称的“一体化教育”,指的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教育理念,香港、台湾地区称之为“融合教育”。后来,传入我国内陆。

 

  “回归主流”、“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都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表述,“随班就读”原来是专指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这些概念大多数是教育理念,而且都不是针对孤独症教育而提出来的。孤独症障碍不同于聋哑,不同于智力落后,也不同于肢体残疾,孤独症障碍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儿童的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它以孩子交往能力的显著落后为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社会性发展障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有不同于其他障碍的特殊的康复教育模式。因此,为了实现孤独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创建出适合孤独症社会功能康复的教育模式,这就是“社会融合教育”模式。

 

  我们所提出的“社会融合教育”,和原来由港台地区传人的“融合教育”是不同的,为什么增加了“社会”一词呢?

 

  首先,它强调了社会性教育的理念,强调了社会功能康复的目标,强调了孤独症康复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赖,强调了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社会交往训练。因此,“社会融合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教育理念,而是以社会性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以社会功能康复为目的的、家长和教师可以实施操作的孤独症康复教育模式。

 

  其次,“社会融合教育”与原来的“融合教育”的外延也有不同,“社会融合教育”不但吸收了“回归主流”、“全纳教育”的思想,不但采用了“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它针对孤独症社会功能康复的需要,扩展了“家庭融合”、“社区融合”等教育形式。

 

  总之,“社会融合教育”是在吸收现代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为孤独症儿童创设的一种适合孤独症社会功能康复的教育模式,因而,它专门适用于孤独症康复教育领域。

 

  只有“社会融合教育”,才更符合孤独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的特点。只有“社会融合教育”,才能更准确地概括出孤独症康复教育的本质。


微信: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
QQ交流群:110790274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 本文来源:北京孤独症康复中心(http://www.bjgdz.com)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www.bjgdz.com/